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
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,沈括(1031年-1095年),字存中,号梦溪丈人,汉族,北宋科学家、政治家,他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,在北宋战争不断、国势孱弱的背景下,他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结论,比如磁偏角、共振等等。
沈括(1031年-1095年),字存中,号梦溪丈人,汉族,浙江杭州钱塘县人,北宋政治家、科学家,沈括被誉为“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”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,推动了中国科技大发展,代表作有《梦溪笔谈》、《良方》、《灵苑方》等。
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,幼年随父宦游各地。嘉祐八年(1063年),进士及第,授扬州司理参军。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,受王安石器重,历任太子中允、检正中书刑房、提举司天监、史馆检讨、三司使等职。
他年少时最先了解的是医药,后续的生涯中他入仕参与变法、戍守边境,但这种时候,他也发现了许多物理、化学、数学方面的科学。
元丰三年(1080年),出知延州,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,驻守边境,抵御西夏,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。晚年移居润州(今江苏镇江),隐居梦溪园。绍圣二年(1095年),因病辞世,享年六十五岁。
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,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,被誉为“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”。其代表作《梦溪笔谈》,内容丰富,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,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,被称为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。
梦溪笔谈简介
《梦溪笔谈》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、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。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,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。
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,《梦溪笔谈》一共分30卷,其中《笔谈》26卷,《补笔谈》3卷,《续笔谈》1卷。全书有十七目,凡609条。内容涉及天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,其价值非凡。
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,总结了中国古代、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。社会历史方面,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,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、典制礼仪的演变,旧赋役制度的弊害,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。
《梦溪笔谈》成书于11世纪末,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。作者自言其创作是“不系人之利害者”,出发点则是“山间木荫,率意谈噱”。书名《梦溪笔谈》,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,在润州(今镇江)卜居处“梦溪园”的园名。
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。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(元大德九年)东山书院刻本,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。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,其流传清晰,版本有序,历经各朝代,数易藏主,至1965年,在周恩来主持下,于香港购回。
《梦溪笔谈》具有世界性影响。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,20世纪,法、德、英、美、意等国家都有学者、汉学家对《梦溪笔谈》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,而在这之前,早有英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、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。
沈括的成就
撇开起伏陡转的仕途不谈,沈括在科学、军事和文艺等方面就有着硕果累累的成就。尤其是他在科学上更有"里程碑"式的重大贡献,为纪念他,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9年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27,称"沈括星"。
科学方面,主要体现为:
1、天文历法上,沈括任司天监时就发现《大衍历》不够准确,便着手编《奉元历》,首倡"十二气历",这比类似的英国萧伯纳历早了800多年。还改进了浑仪,改良了圭表等天文观测仪器。
2、地质地理上,推出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理论,用12年时间编著内容详尽、图例准确史无前例的《天下州县图》,还发明木刻立体地形图,比西方早700多年。
3、数学上,开创垛积术研究的先河,发明了"隙积术"、"会圆术",称为"中国算学的模范人物"。
4、化学上,发现炼铜、石油制墨的技术,在专著《延州》上最早提出"石油似洛阳尘",可用石油碳黑代替松烟制墨,并断言"此物必大行于世"。
5、物理上,最早发现磁偏角,指出指南针有些"偏东",并不一定全指向南方,比西方早400多年;提出的"应弦共振"现象,比西方早500多年。
6、光学上,用"焦点"概念指出光的直线传播,凸面镜成像规律,第一次记录了"红光验尸"的记录。
7、医学上,有《良方》、《灵苑方》等专著问世。
8、水利上,治理沭水,修筑芜湖万春圩,首创地高程测量法,疏浚汴河等等。
9、军事方面,沈括最亮眼的即是元丰三年(1080年)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期间,与副使种谔守边抵御西复,大力充实边防力量,打败蕃兵,击退西夏,还拿下浮图等地,取得"灵武之役"的大胜。
沈括也因这一军功,受嘉奖,升任龙图阁大学士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42505705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vyouxia.net/zhishi/1343.html